发布时间:2025-02-22 10:33:59    次浏览
以前日本《读卖新闻》做的一项调查中显示,日本和中国分别有56%和44%不喜欢对方,但不喜欢并不能抹杀对方的成就与长处。当我为某杂志撰写特稿前往东京,于是我真切低体会到日本在产品精致化、 对生活中日常问题的解决能力,尤其是生活的态度所呈现出的独特之处对于我们提高自身的生活品质有很多可借鉴之处。在今天,中国有越来越多的地方需要设计,大到城市,小到一只杯子,但中国显然存在着设计过度的现象,一个公共建筑,它的功能会去迁就其纪念碑般的外形,一套房子,其好用性是要服从于视觉的,这种偏离了设计对象应该承担的基本任务的设计使我们的生活中充满了浮夸和浮躁的产品和空间,问题是这其中包含了对“奢侈”的巨大误读:似乎高品质的生活必须以大量的财富作为基础。这种认知使我们的智慧和创造力只能在具备足够的金钱的前提下才能产生价值。而这是我们提升生活品位享受高品质生活的巨大障碍。我们如果能重新认识生活其实是由很质朴的需要构成的,我们的脑力和财力就可以专注有效地解决好日常问题,而关于生活的快乐难道不就是落在点点滴滴中的吗? Noren日文写作'暖帘',这种名称最初出现在镰仓时代(1185-1333)。 “暖簾”一词本意为“门帘子”,与“禅宗”一起传到日本。起初的作用是挂在门口遮挡寒风,故曰“暖簾”。相反,夏季用于遮光的帘子则称为“凉廉”。“暖簾”因其形状和大小分为“长暖簾”、“半暖簾”,极短而宽的称为“水引暖簾”等。“暖簾(钻过布帘进去)是日本人进屋时的习惯,即做弯下腰钻进去之态。由于材料多为“木绵”(棉布)或“麻”,故“暖簾腕押”(与门帘比腕力),则是指喻“徒劳无益、毫无效果”的意思。 也许你会认为这些暖帘是用来遮阳或者保护隐私,但又为什么在白天和夜里不同的时间又时有时无呢?它们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在上面印有代表相应店铺的图样字号。暖帘真正风行的时代是在奈良时期(公元710-794),那时的人们在家中和店铺里用布来遮阳防尘。后来,店家们意识到,在特定时间挂起这种门帘,以宣布自己开始营业是一种吸引人的方式。因此,店家把纹章和字号染在门前的帘子上可以让顾客一眼就认出自己的店铺而且店铺的营业状况也一目了然。Noren日文写作'暖帘' 这种名称最初出现在镰仓时代(1185-1333),虽然暖帘最初被用于挡风遮尘,但最后其作用渐变为彰显所有者的身份和名字。 暖帘逐渐担负起了作为商店的门牌号或者纹章的作用。 【西林编后语】日本面对传统的态度让我们可以体会到如果我们放弃传统遗留给我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我们的独特性就很难具备;而日本对现代性的态度又让我们看到,不积极地适应现代生活,所谓传统只能如文物般除了被观看无法介入现实。设计与其说是在解决当下的问题,不如说是在解决过去、现在和未来的连续性问题。当我们不尊重传统时,传统将无法为我们提供滋养,那么我们能在哪片土地上成长?在东京的街上,我们看不见像北京、上海、广州等中国大城市中常见的绚丽色彩——无论是店铺的门面还是人们的衣着,但这些看起来浅淡的色彩却都被细节精致的设计调理得各有风采。这种解决现实问题的观念和手法既使东京不失其国际大都会的时尚性,又使每个个体得以活在自己的细节里,而这其实也是日本人菊花与剑的民族性在现代社会的一种投射——用柔顺的态度面对压力,用自我的坚持完成对压力的跨越。中国近一百年来面临的现代化的压力是巨大的,消解这种压力的手段也做过不同尝试,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是流行最广最久的口号,但花了一百多年的时间却未见成效,因为我们一直没有真正解决好要不要现代化和什么才叫现代化的问题。坚定的全盘西化分子驱动着大众迎向西风,但风吹了几轮,风过后,中国仍然顽强地保持着许多传统的思维及价值观,在心理上,很多中国人其实是害怕现代化可能使自己失去更多。但另一方面,因种种原因,我们又在用毁掉传统来表明现代化的决心,中国什么时候不做这种非此即彼的表态时,可能传统与现代之间的矛盾就不会像今天这么难以调和了。 想了解更多品牌设计、包装创意、摄影作品请关注微信公众号:Sealingad2014“悦心之物,动人之心”发现生活中的美学,请关注微信号:yuewu-2016